深圳热线

刘备手下人才济济,为何没能统一三国?毛主席是怎么评价刘备的?

2023-04-28 10:48:40 来源:世界金属报网

由于民间“尊刘抑曹”的思想作祟,千百年来,大家一直对知人善任,汉室正统的刘备未能一统天下,感到耿耿于怀。

的确,早年间的刘备只是一介“织席贩履”之辈,却能以个人魅力招揽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诸葛亮、庞统、法正等当世英才。

赤壁之战前夕,刘备与孙权结盟。战役结束后,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,刘备趁机侵占荆州,看样子大有一统天下之势。

但最终兵败夷陵,落得含恨而终的下场。他所觊觎的王朝霸业,最后也被司马家唾手可得。

到了20世纪50年代,毛泽东主席就发表了他对刘备的一番看法。

结合历史以及毛主席对刘备的评价来看,知人善任的刘皇叔,为何未能如愿问鼎中原呢?

每逢乱世必出英才,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。三国乱世人才济济,群星璀璨。

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到最后就是人才的竞争,哪一方政权能获得更出色的人才为其效力,谁就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生死较量中赢得优势。

刘备虽乃中山靖王之后,可家道中落,到他这一辈已经不复往日荣耀。

刘备与关羽、张飞二人共同参军之后转战各处,始终狼狈不堪,在屡战屡败中终于意识到需请一位经纶济世之才辅佐自己,才能实现其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。

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,“三顾茅庐”的故事应运而生。刘备为了招募贤才,不惜三次登门拜访一介布衣的诸葛亮。

最终,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,二位君臣携手与共,谱写一幕幕流传千年的美谈。

“三顾茅庐”这一故事可以看成是刘备身为一名战略家、政治家的宽阔胸襟。他发现诸葛亮这样的稀缺人才,便竭诚相待,用尽各种办法要招募这等人才为己效用。

打破了封建社会的身份界限、年龄差别等传统观念的束缚,这才使得诸葛亮“鞠躬尽瘁”,支撑了两代刘氏王朝。

包括刘备此前以个人魅力赢得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人的青睐,一套文武双全的班底初步组成,直至最终刘备建立蜀国基业。

刘备最大的成就是与其先祖刘邦一样,善于韬光养晦,有一双识人的慧眼。

然而,建立蜀汉政权后,刘备出于更多地考虑,不敢放手使用不熟悉的人,到后来诸葛亮居然“事必躬亲”,以至于“出师未捷身先死”。

诸葛亮病死后,蜀汉政权中几乎没有能真正领兵打仗的人才。

关于这一点,毛泽东主席曾经在1957年3月20日对刘备有过一番直指要害的评价。

这一天,毛主席乘机飞往上海,经过江苏镇江时,毛主席手书辛弃疾的诗词《南湘子·登京口北固亭》。

书写完毕后,饶有兴致地毛主席向其英文秘书林克解释了这首词的含义。

提到“煮酒论英雄”时,毛主席明确说道:“尽管刘备个人才能比之曹操略逊半筹,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,能团结人,终于能办成大事。”

显然,毛主席将刘备开创蜀国基业的成功因素,归纳为会用人,团结人,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刘备知人善用。

历史证明,毛主席对刘备这一判断是正确的。

他老人家还有更深一层含义,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如同刘备这样会用人,能团结人,不要摆架子,上级跟下级要打成一片。

1958年9月,毛主席前往南方视察工作,与张治中等领导同志谈话时,再次提到了刘备。

这一次毛主席没有称赞刘备,反而批评他:“入川之后干部少而弱,南方干部多,北方干部少。”

毛主席这番话的言下之意就是,刘备当了皇帝后,不重用北方干部,全部仰仗南方干部,没有妥善处理南北方干部的关系。

毛主席这番话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,建立蜀汉政权后,占据主导的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一批老人,其次是刘璋留下的东州人士,最后才是益州的本地人。

经过多年征战,荆州和东州有生力量损耗较大,人才几乎枯竭,仅剩下一些老干部。

可是刘备包括诸葛亮排外心理非常强,所以不敢重用益州当地人,怕他们借机发展势力,难以控制。

《三国志·蜀书》就有相关记载,当时的益州人绝对进不了刘备集团的决策圈,只能充当徒有虚名的大夫或者中层官员。

刘备集团最高权力机构的核心领导,几乎都是外来的荆楚、东州人士。这就使得原本偏安一隅,地缘劣势的蜀国无法完成新老交替的重大任务。

蜀国不是没有人才,而是当时的刘备考虑的事情太多,不敢放手使用不熟悉的人,使得诸葛亮及其继任者选拔任用的人才范围越来越窄。

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,毛泽东主席公开谈话时,多次提到“要善于处理干部之间的关系”。

他老人家引用刘备入主西蜀之前与之后使用人才的习惯,借古比今,号召新老干部、南北干部一碗水端平,不能厚此薄彼。

毛主席独具慧眼,从刘备入川中认识到外来与本地干部的紧密团结,对新中国的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。

历史的兴衰一再证明,人才是成就一项事业成败的关键。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,真正做到知人善任,才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。

古人云:千里马常有,伯乐却不常有。人才往往难得,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伯乐更加难得。

邓小平同志也曾说:“为政之本在于任贤,使用人才,这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。”

纵观刘备用人得失,在于他入主西蜀后未能摆脱“败则求贤若渴,胜则心存疑虑”的诸多顾忌,更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。

若刘备一直能够保持知人善任,放手任驰骋的用人习惯与态度,或许他就会避免从事业巅峰跌入失败谷底的窘境,重蹈了历史的覆辙。

因此,刘备知人善任是要分两方面来看。当他还未真正入主西蜀之前,的确拥有伟大战略家的宽阔胸襟,能够知人善任。

但入主西蜀后,刘备对于选拔任用人才方面显得犹豫不决,他用人才的得失教训也值得后人深思。

关键词: 人才济济 统一三国 问鼎中原

热门推荐